當“保溫杯里泡枸杞”從網絡段子演變為現實圖景,一個更深層的趨勢正在浮現:藥食同源已不再是中老年群體的專屬標簽,而是被Z世代重新定義為一種融合健康、情緒與社交屬性的消費符號。
這場由年輕人主導的“反向養生”浪潮,正推動傳統養生概念加速向現代食品飲料產業滲透,催生出一個千億級的新藍海。
從“怕死”到“想活”:年輕人的健康理念
與父輩追求延年益壽不同,當代年輕人的健康消費邏輯更為復雜。他們一邊熬夜加班、奶茶續命,一邊購買護肝片、膠原蛋白自飲;既信奉“放縱即自由”,又渴望“補救即安心”。這種矛盾心理催生了“朋克養生”——一種以即時緩解焦慮為核心的消費行為。
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2024年中國“泛養生”食品市場規模突破4300億元,其中18–35歲消費者貢獻了近六成增量。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營養補充,而是追求“功能性+口感+場景適配”的綜合體驗。藥食同源恰好提供了這一支點:它既有中醫理論背書,又能通過現代工藝轉化為可飲用、可咀嚼、可分享的輕量化產品。

“我們不是在賣飲料,而是在賣一種‘可控的風險對沖’。”一位新興功能飲品品牌的創始人坦言,“年輕人知道熬夜傷身,但他們不會停止熬夜,只想在傷害發生前做點什么。”
正是這種“邊作死邊自救”的心理,讓藥食同源從廚房走向便利店,從中藥房進入咖啡館,完成了從“治療性”到“預防性”、從“被動攝入”到“主動選擇”的身份轉化。
露酒、茶飲和零食:藥食同源的三大破局路徑
在這場消費變革中,藥食同源的應用場景迅速分化,形成了三條清晰的增長曲線:露酒、新茶飲與功能性零食。
露酒,這一源自明清時期的藥酒分支,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品牌化重塑。過去,它是家庭自釀的土方子,或貼著“壯陽補腎”標簽的保健品;如今,它成為都市青年微醺社交的新載體。
一批新興品牌正將山楂、桂圓、桑葚、葛根等藥食同源原料融入低度果酒釀造,主打“解膩助消化”“緩解疲勞”等功能訴求。其包裝設計極簡時尚,渠道布局聚焦精品超市與線上社群,價格帶鎖定在30–60元區間,精準切入輕奢消費場景。

資本也對這一賽道表現出濃厚興趣,近年來已有多個主打草本概念的酒飲品牌獲得融資,顯示出市場對其發展潛力的認可。
“露酒的本質是‘情緒+功能’雙驅動。”佳釀網、風味棱鏡創始人劉紅增分析指出,“它比白酒更輕松,比啤酒更有故事,正好填補了年輕人在‘徹底放縱’與‘完全清醒’之間的灰色地帶。”
據中國酒業協會預測,到2027年,功能性露酒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%。而其核心戰場,已從傳統宴席轉向城市夜經濟。
如果說咖啡因是提神的第一代解決方案,那么人參、黃芪則是第二代。近年來,一些茶飲品牌紛紛推出“養生特調”,將藥食同源成分嵌入主流產品線。
然而,這類模式也面臨著挑戰。藥食同源原料多具苦澀味,與大眾口味存在沖突;且現制飲品保質期短,難以實現標準化萃取。更重要的是,監管紅線日益收緊——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確要求,餐飲企業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中藥材,除非列入“藥食同源目錄”。
這一政策直接導致部分過度營銷的概念性產品下架。行業由此進入洗牌期:粗放式炒作退場,真正具備研發能力的品牌開始構建壁壘。例如,通過超臨界萃取技術去除異味、開發緩釋型膠囊包埋活性成分、與專業機構合作進行功效驗證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我國公布的藥食同源物質已達110種,包括人參(人工種植)、黃芪、黨參、靈芝、天麻等長期游走于藥品邊緣的品種相繼被納入。這一擴容趨勢,為產品研發提供了更大的合法空間。
相較于飲品的高波動性,功能性零食則走上了“隱形滲透”路線。它們不強調強烈功效宣稱,而是將藥食同源成分悄然融入日常高頻消費場景。
這類產品的優勢在于接受度高、復購穩定。一位商超采購負責人表示:“一款標注‘含茯苓’的餅干越來越受歡迎,消費者未必清楚茯苓是什么,但看到‘健脾’二字就會心動。”
此外,跨境電商也為這類產品打開新通道。在TikTokShop上,“Chineseherbalcandy”(中式草本糖果)成為歐美Z世代的新寵,洋槐蜜枇杷膏、陳皮丹等傳統蜜餞被賦予“naturalremedy”(天然療法)的標簽,溢價數倍仍供不應求。
傳統藥企、傳統食品飲料企業與新消費品牌的三方博弈
當前藥食同源市場呈現出典型的“三足鼎立”格局。
一方是傳統中醫藥企業,如云南白藥、同仁堂、片仔癀。它們擁有深厚的藥材資源與品牌公信力,但普遍面臨品牌老化、渠道僵化、創新不足的問題。此外,如何將醫藥專業語言轉化為貼近消費者的產品與溝通方式,也是這些傳統中醫藥企業在營銷層面面臨的挑戰。

另一方是傳統食品飲料品牌,他們擁有成熟的經銷網絡、強大的供應鏈能力、廣泛的市場覆蓋,如承德露露推出的草本養生飲、康師傅推出的決明子大麥飲、統一旗下的玉米須茶。他們面臨主業增長壓力,亟需將養生水作為第二增長曲線。
第三股力量是新興消費品牌,他們的優勢在于敏捷的市場反應、精準的社交媒體營銷、直接觸達用戶,比如元氣森林的自在水系列、可漾旗下的紅豆薏米水、果子熟了也推出了有氣草本。然而這些新興品牌存在研發底蘊上可能存在不足的劣勢。
機會與挑戰:一場關于標準、認知與倫理的長跑
藥食同源的市場機會毋庸置疑。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,到2028年,中國功能性食品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,其中藥食同源相關品類占比有望超過40%。尤其在亞健康人群擴大、醫保壓力上升、預防醫學興起的背景下,這一賽道具備長期增長動能。
但挑戰同樣嚴峻。
首先是標準缺失。目前我國公布的藥食同源目錄共110種物質,但具體應用邊界模糊。何種劑量有效?是否適合長期食用?與其他藥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?這些問題尚無統一答案。企業自行宣稱功效,極易滑向虛假宣傳。
其次是認知割裂。年輕消費者對“中醫智慧”抱有浪漫想象,卻缺乏系統知識。他們相信“紅棗補血”,卻不了解鐵含量遠低于動物肝臟;追捧“靈芝抗癌”,卻忽視其活性成分提取難度極高。這種認知偏差為企業創造了營銷空間,但也埋下了信任崩塌的風險。

最后是倫理爭議。當藥食同源被過度商業化,是否會削弱傳統醫學的嚴肅性?當“把脈點單”淪為噱頭,中醫是否正在被娛樂化解構?這些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討論。
可以預見,未來三到五年,行業將迎來強監管周期。那些依賴概念炒作、缺乏真實研發的品牌將被淘汰,而真正投入基礎研究、建立臨床驗證體系的企業,才有機會構筑護城河。
但這條路注定不會平坦。真正的突破,不在于包裝有多酷、口號有多響,而在于能否在科學驗證與文化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。畢竟,健康不是一場營銷戰役,而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敬畏的長期實踐。
參考資料:
1,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歷年發布的藥食同源物質公告
2, 艾媒咨詢《2024-2025年中國泛養生食品行業研究報告》
3, Frost & Sullivan《中國功能性食品市場展望2024-2028》
